從教育紮根 人人是志工
|
陳燕禎老師小檔案
陳老師曾任彰化老人養護中心主任、省府主秘。目前任教元智大學,每個星期會到彰化教授社工學分班,也致力於彰化的老人福利、志工教育等工作,並擔任志願服務評鑑委員。 |
「今天在速食店看到一位漂亮小姐,因為頭皮脂漏性皮膚炎深受困擾,由於身旁親友有經驗,我建議她換洗髮精並到皮膚科就診,看到那位小姐困擾獲得解決很開心,我也開心」。陳燕禎老師就是這樣從日常生活做好事,她說,志工隨處、隨時、隨性,只要從小從教育紮根,做善事當作生活習慣,人人是志工並非難事。
從事志工工作20餘年,陳燕禎老師曾任彰化老人養護中心社工組長、省立花蓮仁愛之家主任、前省府主秘、擔任政府、民間團體社福機構顧問與委員,並著有老人福利、社會工作等相關著作,協助並參與過無數民間社福團體的成立、茁壯,最喜歡以感人的小故事,鼓勵大家參與志工工作。
志工走向專業化
陳燕禎老師指出,中國文化自古就有志工服務,舉凡造橋鋪路、濟貧興學,不論文人、雅士、商賈,都可以是志工;志願服務大眾通常都起於「慈悲心」,但早期的志工工作沒有組織、制度,隨工商社會興起、環境變遷,人與人之間的連結不再密切,政府推動志工工作仰賴法令,建立有系統的組織、計畫,於是有志工隊的成立。民國76年間,省府開始推動志願服務隊,並推展至各縣市,民間志工、社福團體也陸續成立,因此,志工也必然走入「專業化」,不再是只有「慈悲心」就可進行志工工作。
「志工必須有基本的素養,包括智、仁、勇,證照制度有助於專業志工的養成」陳老師說,專業知識是志工最基本的配備,否則,有可能會「越幫越忙」。陳燕禎表示,志工分類相當細密,有學校志工、環保志工、社區志工、家暴志工、警察志工、衛生志工、文化志工、消保志工等等,各個領域之專業都需要加強,志工「做該做的,不做不該做的」,這是「智」的部分。至於「仁」與「勇」則須出自一顆愛心,為了他人無私付出就是「仁」的表現,而在災難現場、惡劣環境服務的志工,沒有勇氣與仁愛之心,絕對無法勝任。
老幹新枝 志工開枝散葉
「其實,歐美等先進國家的志工工作不用法令規範」,陳老師說,志願服務應發自內心,有些外國人甚至認為,台灣的志願服務還有法令規定相當奇怪。但在人情義禮走向功利主義的現在來說,政府將志願服務納入國家重要政策,並啟動必須的人力資源,確實有助於志工倍增。
目前,台灣的志工法令規範漸趨健全,但仍需加強志工的專業知識層面,也需要政府經費的注入;陳老師表示,訓練組織需加強層次化的訓練,分類組織小團體,經由小團體的再教育,並增加實務經驗,讓每位志工種子都能發芽、茁壯、開花並長成老樹,再由老幹生出新枝,產生漣漪效果,將志工愛心擴散出去。
陳燕禎老師說,有許多參與志工訓練的人沒有持續力,因此,需要改變大眾對志工的刻版印象。台灣人通常要有宗教力量推動或有伴共同參與才當志工,也有人因為升學或工作需要,加入志工服務訓練,拿到志工證照後的流失率相當高,對此陳老師並不氣餒,她認為,能增加一位志工是一位!可參考歐美或日本的經驗,從出生起就是志工,必須有服務才能享受別人的服務,不論在小社區還是大社會,教育是最根本的方式。
志願服務成為生活一部分
陳燕禎老師舉例說,她到日本長野縣旅遊,參加當地櫻花祭,晚上各個社區男女老少都穿著漂亮的傳統服飾,表演精采的舞蹈,一切都是當地居民自發性的完成整個祭典規劃、演出,成功吸引各國觀光客前往觀賞,鎂光燈閃爍不停,這就是凝聚力與認同感,因為日本各項志工活動都與幼稚園、小學結合,讓小朋友從小接觸、受啟發,成人後將志願服務當作生活的一部分。
如何讓志工更生活化?不論各個階層領域,隨時配合自己的專業或生活方式加入志工活動,從專業的醫師、護士參加義診,到多數人都有能力的在社區幫忙掃地、清水溝,都是志工服務,所以增加彈性志願服務的機會,要像光譜一樣,有空、有能力就做,就能夠快樂當志工。
陳老師說,做志工要有善心、愛心、同理心,有同理心最困難,但只要有心,哪裡有難哪裡去,經過適度的曝光,讓人可以感動進而見賢思齊,多一點故事、少一點形式、不怕挫折,志願服務成為生活的一部分,隨時從做中學,成為全民志工、「我為人人、人人為我」不會是可遇不可求。 |